close


"我愛我的姊姊,但是如果她就這樣死了,對我來說卻是最幸運的事。"


莎拉的女兒凱特罹患了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病,為了凱特能夠活下去,莎拉決定要利用現代科技輔助,生出一個與凱特基因完美搭配的孩子安娜,讓安娜可以提供她的血肉與骨髓,將凱特一次次從死亡邊緣拉回。

她不能跟朋友參加夏令營,因為凱特可能就在這時發病死亡;她必須要跟她的姊姊寸步不離,因為凱特隨時需要她;她不能擁有自己的人生,因為她的人生就是為了當凱特的「藥糧」而存在的。在出生的十三年中,安娜不間斷提供凱特血液、白血球、骨髓以及幹細胞。供應凱特她所需要一切,直到她被告知必須捐出她的一個腎臟為止....,她終於決定反擊控告父母,企圖奪回她的身體使用權。

其實這本書在結構上並沒有這麼的單純以及膚淺,作者花了相當的時間以及精神,在描述父母的個性以及作為,也花了篇幅去描述安娜的觀點。即使這個家庭的成員仍然是彼此相愛,但是卻在一個成員重病的狀況下,將每個人最脆弱的表現全部赤裸裸的展現出來。媽媽仍然愛著安娜,但是因為對凱特的罪惡感卻蒙蔽了自己關愛安娜的眼睛。

從一個小家庭的法律爭議延燒到了媒體上,變成了一股沸沸揚揚的道德爭議,讓原本單純的家庭不斷蒙上更重的陰影。安娜並不介意媒體形容自己是「基因豬」,她愛她的姊姊,願意為了她做任何事情,但是她必須要出於自願;她是安娜,不是凱特的代替品。

Jodi Picolt 似乎特別喜歡這樣的衝突議題,她將整本書的氣氛掌握的恰如其份,雖然旋轉在這樣濃厚的爭議中,凱特本人反而變成了串場的角色,自身的感受與個性描述過於薄弱,但是直到整本看到後面時,才恍然大悟作者這樣的安排,就是為了將結局一步步的鋪陳出來,創造這最後的高潮,讓整本書在結局時異常的亮眼。

這本書的結局與其像網路上某些書迷說的,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團圓結局,不如說這個結局剛好是滿足某些書中角色的私慾。無論這個結局多麼的精采,安排的多麼恰如其分,都不斷透露出這個結局其實符合這個破碎家庭的期望──在某個程度上,他們的確造成難以彌補的裂痕,無論媽媽如何抱著小女兒哭泣,都無法掩蓋她比較愛凱特的事實。

無論在道德或者是倫理上,這本書所探討的議題都相當的令人爭議。因為現今全世界仍然有許多的父母,為了拯救一個小孩去生了另外一個小孩,讓這個小孩可以提供她的身體,讓另外一個小孩活下去。這樣結構的家庭在人口突破60億的地球上,只有不斷的增加,卻從來沒有減少過,但是我們萬能的造物主沒有賜與小孩可以說話、甚至是在子宮內表達心聲的能力。他們只能接受他們出生的命運,就是不斷當別人的藥糧,為了讓別人活著而生存下去,這些家庭的背後到底有多少問題存在呢?實際上我們並不知道,因為鮮少有安娜這樣可以控告父母的例子存在,在這些疾病可以不依賴別人而治癒之前,這些衝突與爭議仍然會永遠存在,並且越來越嚴重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rickaa 的頭像
    erickaa

    Dindo@銀月谷

    ericka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